峨眉山的形成及其历史文化

峨眉山为邛崃山南段余脉,南北绵延23公里,主要由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四峨山4座山峰组成,最高峰万佛顶海拔米,从山顶到中、下部分布着玄武岩、花岗岩、变质岩及石灰岩,处于多种自然要素交汇地,为普贤菩萨的道场,佛教构成其历史文化的主体。

峨眉山大地构造位置地处上杨子板块的峨眉至瓦山断块带,为背斜断块山,其一级构造为峨眉山大背斜及峨眉山大断层,次级为构造褶皱断层等,断层分布于峨眉山南东侧。峨眉山地貌按方式,可分为侵蚀地貌的峨眉山区和堆积地貌的峨眉扇状冲洪积平原,按成因可分为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和冰川地貌等。在距今约8.5亿年以前的震旦世,峨眉山先是一片汪洋后形成陆地,距今6亿年左右奥陶纪又沦为沧海,峨眉山区地壳缓慢沉降,在1亿年的时间里,沉积形成了近米厚的碳酸盐白云岩出露地层,这个时期的低等植被和单细胞动物开始诞生,到距今4.5亿年左右的奥陶纪后期变得生机勃勃,万物散发出生命的气息。在距今约2.7亿年的早二叠纪时期,地质史上的广泛海浸,使第三次沦为海底,沉积形成的碳酸盐岩层,为峨眉山悬岩、灵洞等的提供了物质条件。至晚二叠纪初期再次露出海面,成为攀西古裂谷带的一部分,但强烈的华力西运动致使地幔基性岩浆喷溢而出,冷却后形成厚达多米的玄武岩,主要分布于金顶、万佛顶、千佛顶和清音阁等地。直距今约1.8亿年左右的三叠纪,受印支运动影响地势上升,海水永远退出了峨眉山区,形成大陆湖泊沼泽环境,到第四纪中更新世的峨眉山气候寒冷进入冰期,晚更新世气候变暖,峨眉山雄姿的真正崛起是从白垩纪末开始的。据地质沉积计算,峨眉山应有高度为海拔多米,有多米岩层的消失,主要源于距今约万年左右的第四纪冰期,强大的冰川活动,极大地剥蚀了岩层,加之水的浸蚀冲刷,只岩层质地坚硬的玄武岩风化缓慢,在峨眉山抬升过程中,被剥蚀掉的是玄武岩以上的岩层。

峨眉山之名始见于晋代常《华阳国志蜀志》的记载,晋左思的《蜀都赋》写有“引二江之双流,抗峨眉之重阻。”但为什么称为“峨眉”,说法不一,有一种说法是大渡河古称“涐水”,山爱水是山当涐水之眉,由“涐湄”演变成了“峨眉”。公元1世纪佛教经南丝绸之路传入峨眉山,药农蒲公在金项创建普光殿,后来普贤信仰在山中传播,公元慧持和尚从庐山入蜀,在此修建普贤寺今万年寺,峨眉山由此成为普贤菩萨道场。宋太祖曾派遣以僧继业为首的僧团访问印度,回国后译经传法,铸造重62吨,高7.85米的巨型普贤铜佛像寺内。明万历神宗皇帝为给太后祝70大寿,赐名万年寺。年大火毁坏殆尽,现万年寺为建国后复建。报国寺是入山的第一座寺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919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