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希濂被特赦后获周总理亲自关怀,1985
年12月初,前国军中将宋希濂走出了功德林战犯管理所。这一年,他已经52岁。
10年前,也是12月,他在大渡河畔被俘。而后,他以战犯之身被关押,并在年由重庆被移送到北京功德林,接受改造。
一开始被俘虏时,宋希濂并不是一个让人省心的战犯。解放军要给他拍入狱照,每次一按快门,他就把头扭到另一边,一直都不肯配合。为此,管理人员伤透了脑筋。
不过对于他,我军工作人员总是颇为耐心。毕竟,他在抗日战场上是立下过赫赫战功的。别的不说,只提3件事:
第一件事,年的淞沪会战。这一年,30岁的宋希濂跟他的36师,曾跟日军血战3个月,证明了国人的血性。那年,他说的那句“血债要用血来还,杀尽日寇祭忠魂”,鼓舞了无数国人。
第二件事,年富金山一战。宋希濂率部与日军鏖战整整10天,重创日军3个精锐师,创造了国军当时的一个“奇迹”,这也成了他人生的一个高光时刻。
第三件事,年的挥戈远征。为保护滇缅公路,他紧急运兵南进,率36师与鬼子白刃肉搏,血战了3天3夜。
冲着这些事,说宋希濂是铁血将军一点都不过分。
但同时,“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以及解放战争时期,宋希濂犯下的错自然也不少。
对于这种抗日名将,我军从来都不会放弃,不管他有多么顽固。也正是因为这种不放弃,才让他最终真心认可我军,放弃了跟蒋介石一条道走到黑。
那么到底是什么事,让宋希濂由一个蒋介石的“死忠”,最终洗心革面?被特赦后,他又经历了些什么?78岁的他又为何会在年,在美国机场塞钱给陈赓的遗孀?本期魂说就跟大家说一说,这些尘封的往事。
一,被俘后宋希濂没想到自己能活下来
在宋希濂看来,杜聿明、王耀武、李仙洲得到特赦都没问题,唯有他宋希濂是很难的。
因为在年,他在福建长汀做了一件让自己后悔终身的事:下令枪决了瞿秋白。
说起来,瞿秋白还算是宋希濂的老师。当年,年少的宋希濂还在长沙读中学时,就曾看过瞿秋白的文章,对他很是佩服。后来,宋希濂考上黄埔军校一期,瞿秋白作为我军代表,还曾去黄埔军校上过课。以宋希濂自己的话来说,当时他对瞿秋白老师是“既仰慕又敬佩”。
年,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被当地保安团逮捕,随后辗转被押到36师。
阔别多年后再见,老师还是那个立场坚定、初心不改的革命者,学生却已成了蒋介石身边的红人,在国军内部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
蒋介石知道宋希濂认识瞿秋白,便让他去劝降。而尚顾念师生之情的宋希濂,显然也很想老师能答应归降,至少这样他就不用死。
宋希濂一番劝说后,瞿秋白对他说了一句:“看在师生份上,请给我笔墨,我要写东西……”
宋希濂以为自己的劝降真的有用,高兴极了,马上给部下下了一系列命令:不许任何人对瞿秋白再用刑;要按国军师官长的标准,给他提供饭菜;给老师一间大房子,准备上好的笔墨纸砚……
最后,自以为对老师格外照顾的宋希濂,等到的仍是瞿秋白的决不投降。不久,宋希濂收到了蒋介石亲下的密令:就地处决。
那天晚上,宋希濂彻夜难眠。从他的本心来说,肯定不想杀瞿秋白。但最后,他还是按照蒋介石的意思,下了第二天枪决瞿秋白的命令。
年6月18日,瞿秋白从容地走上刑场时,宋希濂就在师部二楼的办公室里远远地看着。他不敢再面对瞿秋白,只敢在楼上立正站好,向老师行了最后一个礼。
瞿秋白走后,宋希濂给他买了一口上好的棺材,把他安葬了。晚年宋希濂一直记得瞿老师那天的穿着:他还似从前一样,穿着新洗过的白裤子、上衣是一件黑色对襟唐装。这些都是宋希濂给准备的,他不想老师走得不体面。
想起这件事,被俘后的宋希濂,当然明白自己的罪有多重。因此他曾对同样被关的国军将领们说:“为国民党卖命干了一辈子,这下什么都完了!”
既然自认难逃一死,那宋希濂为何会慢慢转变对我军的态度呢?原因很多,但让他感触最深的有两点:
其一,是他曾被关在重庆白公馆。
被送到北京功德林前,宋希濂曾被关在重庆白公馆。这里曾是国军的一个监狱,多少共产党人在这里殒命。
宋希濂和几名战犯被关在楼西边的一个牢房里,看守所长问他们:“你们可知这间牢房曾关过什么人?”大家直摇头。所长告诉他们:当年叶挺将军就是被关在这里。
一句话,说得宋希濂感慨万千。叶挺,当年所有黄埔学生最敬佩的将军之一,也曾受到过国民党的关押。他跟瞿秋白一样,也曾是宋希濂最敬重的人之一。想起国军残害这些革命者的种种行为,宋希濂真的觉得蒋介石错了。
其二,陈赓的到访。
宋希濂被俘后没多久,同样出自黄埔一期的陈赓来看过他。陈赓一见到他,就说:“你好呀,宋大头,我们又好久没见面了!”宋希濂没想到自己一个败军之将,老同学陈赓还愿意来见自己,一句“宋大头”喊得他热泪盈眶。
而后,陈赓还苦口婆心让他多想想自己的将来,要争取早点重获自由。陈赓的一番话,让本已心灰意冷的他燃起了对生命的热情。
以上这两件事,都让宋希濂开始有了转变。此后在功德林里,他积极参加各种学习活动,最终和杜聿明等人一起,成为了第一批特赦人员中的一名。
二,周恩来对他说:“看上去你的身体不错”
被特赦后,宋希濂一开始并不知该如何适应新的生活。当时,儿女们都不在身旁,他无疑是孤寂的。
正在他苦闷之际,周总理的一次接见,让他找到了生活的方向。那天是12月14日,也就是他被特赦10天后,受接见的还有杜聿明、王耀武等人。
以这样的身份面见周总理,对宋希濂来说,显然是一件很无奈的事。他还记得,多年前自己曾两次见过周恩来。那时候的他,还是一个跟陈赓一样的有志青年。
他第一次见周恩来是在年。那年19岁的宋希濂已在黄埔军校展露头角,北伐期间他奉命驻防潮州,任黄埔教导二团第四连连长。
当时黄埔军校里的学生们,一部分是共产党,一部分是国民党。宋希濂跟陈赓关系好,所以他一开始选择的是加入共产党。
一个星期天,陈赓来找他,说要带他见个神秘人物。宋希濂当时还不知道要见谁,直到陈赓把他带到一幢房子的二楼,他才见到了周恩来。周恩来曾在黄埔军校任政治部主任,宋希濂当即立正,行了个军礼。
而后,周恩来连忙招呼他跟陈赓坐下。这次见面,让宋希濂对周恩来特别佩服,因为他发现周恩来的住处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除了一张木床、一张旧办公桌和几把木头椅子。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周恩来写出了那么多有见地的文章。
三人聊了聊时局后,周恩来对宋希濂也是颇为欣赏,这让宋希濂很高兴。
遗憾的是,后来为了所谓的“个人前途”,宋希濂选择了加入国民党。此后,他开始对蒋介石唯命是从。
宋希濂第二次见到周恩来,是在西安事变后。
年西安事变发生后,宋希濂奉蒋介石之命进驻西安。国共能再次合作,让他兴奋不已。
他听说周恩来也在西安,便一直想找机会去拜访,但又觉得实在不好意思去。正巧这时候陈赓又来找他,他便主动请陈赓替自己安排一下。不久,陈赓和宋希濂就一起又出现在周恩来面前。
10年后再相见,3人地位已然完全不同。周恩来,早已成为了我党的重要领导;陈赓则是久经考验的革命战士,当时任红军师长;而他宋希濂,则成了国军师长。
周恩来风趣地两位昔日的弟子说:“你们官阶一样,派头是不大一样。一个是小米加步枪,一个是飞机加大炮,一土一洋”。
当时宋希濂作为国军师长的种种物质条件,自然是陈赓比不上的。周恩来这样一说,让宋希濂更加不好意思起来,连连说道:“惭愧,惭愧”。为了化解尴尬,周恩来表示:“过去的已经过去了,从现在起,站在一起!”
周恩来这话,也说出了宋希濂的心声,毕竟从本质上来看,他仍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他在任何时候都不愿意跟敬佩的周老师,多年知已陈赓站在对立面。
以上两次见面的情形,宋希濂记了很多年。此次作为特赦的国军将领,要再次见到周恩来,他不知该说些什么才好。周总理知道他们这些黄埔生心里愧疚,便表示:
在座的绝大多数是黄埔学生,我和文白(张治中)都曾是黄埔军校的教官,是你们的老师。学生走错了路,老师多少也是有责任的!
周总理的大度,让大家的紧张消除了不少。看见宋希濂后,总理更是特别关心,他问宋希濂:“小宋,你看上去身体不错,不到五十岁吧?你的家庭都有谁,在哪里?”
当时宋希濂的妻子已经离世,儿女们都在美国和香港等地,他把情况跟周总理一一汇报后,表示:“我52岁,还年轻,还能为人民做很多事!”
周总理颇为满意,让他先与国外的家人先联系着,在国内的亲朋老友可以先见。并特意叮嘱他,生活上有任何困难都可以找中央。周老师还是那个关心他、赏识他的老师,这让宋希濂愧疚不已。
三,年在机场曾塞钱给陈赓遗孀
受周总理接见后,宋希濂兑现了自己对他的承诺,为新中国建设出力。年,他还担任了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并在我党的关怀下,娶了易吟先为妻,踏踏实实地生活着。而后,他又多次担任全国政协委员。
直到年年纪大了,宋希濂才退了下来。而后,在美国工作的几个孩子都提出接他到跟前尽孝,73岁的他便在组织的批准下,定居于美国。
旅美期间,宋希濂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在当地和几位黄埔同学一起,成立了黄埔军校同学会,并担任副会长。此后,他多次为祖国统一奔走呼号,并发声敬告仍在台湾的黄埔校友,不要一错再错。为此,他曾受到中国台湾部分不良媒体的抨击,他都一一严厉驳斥。
晚年的宋希濂,既有儿女的陪伴,又能为祖国尽一份力,过得是非常充实的。平常,他很少跟儿女们提物质要求,多数时候连钱都懒得碰。但在年,他跟几位黄埔军校老校友,却在美国机场拿出一把钱,塞给了陈赓的遗孀,这是为何呢?
原来,这一年陈赓大将的遗孀傅涯因公务赴美,并顺便探了探亲友。宋希濂一听陈夫人来,赶紧跟黄埔老校友们热情迎接,而后各种热情款待,让傅涯感激不已。
傅涯离美时,这些七、八十岁的老将领们,又都亲自到机场送她。宋希濂他们之所以会掏出一把钱给傅涯,是因为他们对傅老有重托:希望她回国后能替他们买一些鲜花,送到陈赓墓前。
对宋希濂来说,陈赓大将显然远不止黄埔校友那么简单。
宋希濂认识陈赓时,才16岁。那一年在长沙读书的他刚在老家过完暑假,准备返回长沙。在路上,他遇到了同样赶回学校的陈赓,两个小伙子就这样认识了。
不久,他们都听说孙中山先生派人来长沙,招考有志青年去广州接受军事训练。两人又不约而同,都去参加考试。考场再次相遇,两人更是引为知己。
被招到广州后,他们又同时报考了黄埔军校一期。那年,在广州参考的人数达到了多名,他们都足够优秀。
当时,宋希濂被编在了第10队,陈赓则在3队,有很多课都是在一起上的。陈赓大将的个性咱们都知道,永远是大大咧咧,开朗乐观,时不时就会跟同学们开玩笑。后因为能力强、功课好,成了公认的“黄埔三杰”之一。
与陈赓相比,宋希濂显然没有那么耀眼。当时在黄埔军校里,他属于年纪较小的,平时话也不多,十分内向。陈赓经常以“老大哥”身份,处处关照着他。还时常跟他玩笑,叫他“宋大头”。
陈赓早在上中学时期,就已经加入了共产党。宋希濂在黄埔军校受他影响,也早早地加入了共产党。当时,他确实是诚心想将来跟着陈大哥一起努力的。
遗憾的是,后来蒋校长开始处处针对共产党人。宋希濂和不少黄埔校友一样,陷入了动摇中。
宋希濂出身在富农家庭,父母从小送他上私塾,指望他有朝一日能成大器。后来他想参军报国,家里人都极为反对,要不是叔叔跟二哥给了他35块大洋作盘缠,他连到广州考军校的钱都没有。
因此,宋希濂的报国热情是真,但为了报答亲友和证明自己,他也希望自己将来能顺风顺水。而当时的情况之下,他认为要想在部队里节节高升,需要得到蒋介石的青睐。就这样,宋希濂在年加入了国民党。
数月后,得知此事的陈赓气愤不已,把宋希濂叫来当面问。宋希濂自感对不起老大哥,但他却仍强调:“我将终身为国家、民族出力,不惜以身殉国”。
陈赓当时就问他:“如果有一天,风云突变,国共不合作了,你站在哪一边,为谁以身殉职,听谁的军令?”
宋希濂当时天真的认为,这一天并不会到来,自己加入国民党,只不过是为了仕途更好走而已,他们兄弟俩不会有兵戎相见那一天。所以他回怼陈赓:“我不明白你这假设从何说起?”
此次见面,兄弟俩就这样不欢而散。
年,事实证明陈赓的预测成真了。蒋介石公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当时宋希濂因在北伐战争中负伤,正在苏州养伤。这一切当然不是宋希濂想看到的,但当时他也顾不上别的,倒是为自己的处境担忧,毕竟他当年也是参加过共产党的。
不知该怎么办的宋希濂,便想到了一个自以为聪明的办法,给蒋校长写了封信,问问他自己该怎么办。
随后,他果然收到了蒋介石的亲笔回信:病愈速来南京见我。与信一起来的,还有块大洋的“路费”。
宋希濂一看,明白自己还会有“大前途”。3天后,他如期到蒋介石面前报到。
在前几期里,笔者曾跟大家说过蒋介石用金钱俘获人心的伎俩。不管是对杜聿明、对李仙洲,他都用过这一招。而当他们被俘,对自己失去利用价值后,蒋介石则从来不会管他们及家人的死活。这一点,一次又一次被事实证明。
但当时的宋希濂,并不知道这一点。就是这样一封亲笔信和这块大洋,让他彻底站在了跟老大哥陈赓的对立面。
再与陈赓相见,是在西安事变时,也就是前文提到陈赓在西安带他去见周恩来之前。已是国军高官的宋希濂一听说陈大哥来了,特意备上好酒好菜,来招待老大哥。
其实这次见面,陈赓仍然是想劝一劝宋希濂的。遗憾的是,此时的宋希濂正“当红”,刚被任命为西安警备司令部司令,他怎么可能听得进陈赓的劝告。一顿酒下来,兄弟情还在,但却始终无法成为真正的战友。宋希濂只希望,将来有一天跟自己以死相搏的人,不会是陈赓。
此次国共合作期间,两人时常通信,直到内战开始,他们才失去联系。他们再见面时是年,宋希濂败得一塌涂地,成了我军的俘虏。
陈赓没有奚落他,倒是问了一句:“我们最后一次见面是什么时候?”宋希濂边抹眼泪边说:“西安事变后,你到警备司令部找我,我们一起喝酒,你还劝我……”
陈赓叹了口气,拍了拍他的肩膀,告诉他:只要愿意改过自新,一切还有机会。这一次,宋希濂终于听了老大哥的话。
年,宋希濂被特赦,陈赓打心底为他高兴。一年后,周总理让张治中邀请黄埔军校同学们,到北京来聚一聚。当时陈赓大将的身体已经很不好了,但他还是如约前来。吃完饭后,陈赓拉着宋希濂单独照了张相。
而后,他们还一起在湖边走了走。宋希濂扶着陈赓大哥,说了许多话,陈赓一直默默地听着,并时不时和他开玩笑。一切,似乎跟当年在黄埔军校一样。
年3月,陈赓大将病逝,宋希濂痛哭不已。后来,他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对于我个人来,也是丧失了我一生中最难得的良友……”
“最难得的良友”,道出了宋希濂对陈赓的感激和敬重。如果没有这位老大哥,他不知道自己会是怎样的下场。
正因为他很清楚这一点,所以晚年时,只要条件允许他就会去陈赓墓前,跟老大哥说说话。年他人在美国,所以才跟几位黄埔校友一起,把一些钱塞到了傅涯,请她替自己买束花。
年,宋希濂在儿女的陪伴下走完了一生。
宋希濂一生,抗日有功,虽犯过大错,终在周总理、陈赓大将关怀下,走向了光明的一面。临终前,他对儿女们说了这样一句话:台湾回归祖国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这是宋希濂晚年唯一的心愿,也是陈赓大将和周总理的心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