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三悟频道
红军强渡大渡河的泸定桥之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飞夺泸定桥”,是两万五千里长征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战斗。凭借战士们的一腔热血和群众的积极配合,红军绝处逢生,逃脱困境。
这不仅是一次勇气的比拼,也是一次智慧的较量。
正如聂荣臻元帅的精辟论述:“我们和国民党的斗争,常常是棋高一着,出敌意料”。
但是,不得不说,红军能够成功飞夺泸定桥,还与一位老秀才有关系。
年5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约2万多人巧渡金沙江后,沿会理至西昌大道继续北上,来到了大渡河边的安顺场,未曾想,在安顺场,被风急浪高的大渡河拦住了继续长征的道路。
只见大渡河两岸悬崖峭壁,地势险峻,河流水急浪高,放眼望去,大渡河河面宽达多米。
可是,河面上只有3只小船,从此岸到彼岸,来回一趟需要1个小时,两万多工农红军若想乘船通过这广阔的河面,大约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但是,雪上加霜的是,第二天上午,船工石清云撑的那只船,在湍急河水的猛烈冲击下,撞在了搭浮桥的钢丝上,直接挂翻了,如此一来,只剩下2只小船了。
红军若想乘船通过,恐怕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了。
不过,时间就是生存,敌情并不允许他们在这里浪费太多的时间。
蒋介石已经看出了工农红军沿大渡河而行是一步“死棋”。
为了消灭工农红军,他早已急令薛岳率领国民党第2路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县进击,不惜一切代价追击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的工农红军。
同时,蒋介石还急令刘文辉率领川军第24军主力在泸定至富林沿大渡河左岸修筑工事,阻击红军北上。
为确保万无一失,蒋介石派遣杨森率领第20军、刘湘率领第21军一部迅速向雅安、富林地区推进,对工农红军全力开展围追堵截,不惜一切代价协助薛岳一举歼灭工农红军。
甚至,对历史颇有熟悉的蒋介石一再扬言:“要让朱毛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
前有大渡河拦住去路,后有追兵奔袭而来。看来,装备、人员、后勤保障一度落于下风的朱毛红军,在大渡河面前,陷入了十面埋伏,将会插翅难逃了。
朱毛红军会成为“第二个石达开”吗?
石达开与大渡河又有什么关系?
“石达开兵败大渡河”
历史是何等的相似。
年5月,石达开带领3万多名太平天国军以几乎兵不血刃的方式渡过金沙江,突破长江防线,来到了大渡河。
面对汹涌激湍的大渡河,趁着河对面还没有清军守备,石达开命令士兵赶快打造船只,准备渡河,直下成都,然后,在成都开辟根据地。
可是,颇有军事才干的石达开这次失算了,他不懂大渡河的“天时”和“地利”。
当地流传着一句话叫“五月安顺不渡河”,说的就是5月份是多发雨季,一旦暴雨倾盆,大渡河就会水势上涨,难以通过。
同样是5月份来到大渡河的石达开,也陷入了困境。
而且,清军在骆秉章的带领下,已经从后面追来,石达开及其他的太平军亟需渡河。
但是,打造船只是一项功夫活儿,需要大量的时间。
石达开虽然是一位军事能力突出的将领,面对河面宽广的大渡河,想想后面急速而来的追兵,他也犹豫起来。
就在石达开还在摇摆不定要不要渡河的时候,他的小妾为他生了一个儿子。
人逢喜事精神爽。
喜得贵子,让石达开丧失了清醒,他决定:大摆筵席,大吹大鼓,休整三天。
可惜,石达开不知道,一张暗网已经悄悄地撒向了他和他的太平军。
骆秉章带领的大批清军在当地彝族向导的带领下,已经悄悄包围了石达开,只等将石达开和他的太平勇士一网打尽。
石达开,毕竟是一名军事家,嗅觉非常灵敏,他见自己和太平军陷入了层层包围之中,赶快下令:“过河”。
可惜,5月份是大渡河一带的雨季,就当石达开吆喝着大家过河时,忽然,天降大雨,河水暴涨,无法行船。
就在这千钧一发时刻,石达开依然命令太平军强行渡河,可是,就在军士们登船渡河时,后面的清军追杀了上来。
顿时,后方有清军追击,前方是河水的拍打,在这种危急之下,石达开及其太平军一连两次遭遇了失败。
部队伤亡惨重,于外没有援军,于内已无粮草,石达开陷入了进退两难之地。
6月9日,清军趁机攻破石达开的紫打地大营,无奈之下,石达开只得率领残部人向东突围到利济堡。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突围队伍又被老鸦漩河阻挡。
情急之下,石达开自知无法脱困,他仰天大呼:“大江横我前,临流曷能渡”。
6月10日晚,走投无路的石达开和部将相对而泣,商量最后的出路。
他决定“舍命以全三军”,于是,石达开拿起纸笔,亲自给对手四川总督骆秉章写下了“求和信”,大致意思就是以他个人的死为代价以求清军赦免自己的部属。
清军为了顺利捉拿石达开,满口答应了他的请求。
6月13日,石达开被清军囚禁,石部人被王松林收编,剩余0人保留武器,驻扎在大树堡;后来,这0人中有人过河,或被遣散,或被杀害。
这还不算,石达开被押往成都后,清军背信弃义,突袭大树堡,大开杀戒;除名老幼之外,大树堡剩余多人,全部被杀。
6月27日,石达开没有躲过被清算的命运,在成都被凌迟至死,年仅33岁。
一代军事家就此落幕。
因此,当蒋介石得知朱毛红军到达大渡河时,蒋介石非常高兴地说:“大渡河是太平天国石达开覆灭之地,今红军入此绝地,必走石军覆辙。”
随即,蒋介石下令撤掉大渡河安顺场附近所有的船只,又在对岸依靠天险布下天罗地网,同时,安排名将薛岳追击红军。
甚至,放出狠话:“要让毛泽东、朱德成为第二个石达开。”
当然,这一段历史,毛泽东也非常明白。
年5月,石达开率领3万多太平军来到了大渡河;72年后的年,同样是5月,毛泽东和朱德率领2万多红军也来到了这个“兵家必争之地”。
当时的太平军是被汹涌而至的清军以及当地的彝族武装重重包围;72年后的5月,工农红军被装备占优的蒋军包围,历史是何等的相似。
难道红军要步石达开的后尘,被蒋军消灭在大渡河畔?
72年后,红军如何走通石达开没能通过的路?
这让毛泽东陷入了沉思。
“毛泽东夜访老秀才,询问石达开兵败的原因”
就在毛泽东还没有完全想出破解之道时,5月26日晚上,红军总政治部的李富春带来一个好消息,他告诉毛泽东:“镇上住着一位83岁的清朝老秀才,叫宋大顺,他是石达开覆灭的亲历者。”
毛泽东听后,睡意全消,他赶紧带上两名警卫员,打着灯笼前去拜访。
来到宋大顺家,只见门框两侧贴着一副早已退了颜色的大对联,上联是:他年斗室攻经史;下联是:今日堂前诲后生。
读罢对联后,毛泽东心中未免一叹:“看来这是一位隐士高人呐”。
轻轻敲开房门后,老秀才将毛泽东一行人迎了进去。
一番寒暄之后,毛泽东笑容可掬地用一口湖南话问道:“老人家,您知道当年石达开是怎样失阵落马的吗?”
老秀才思忖片刻后,说了四句话:“朝西走松林河千户阻挡,往东退陡坎子百仞高山;向北进唐总兵虎踞铜河,欲南撤黑彝儿擂木蔽天。”
这四句话听着简单,实则信息量很大,他简洁明了地道出了石达开当时的处境,朝西走有松林河和王应元阻挡,往东退是悬崖峭壁,向北进是唐友耕的百万雄兵,往南撤是彝族地方武装。
毛主席熟读历史,自然熟知石达开兵败大渡河的故事,但是,眼前这位83岁的老秀才,胡须花白,寥寥四句话,就能概括出背后的深邃,实乃了不起。
毛泽东又问:“安顺场的老百姓对工农红军有何看法?”
老秀才起身,捋了捋花白的胡须,眼睛望着窗外,嘴里竟吟起了一首诗:“红军起义,替天行道;百税厘金,一笔勾销;贪官污吏,望风而逃;打尽土豪,百姓欢笑!”
毛泽东听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接着,他又向老秀才问了问当地群众的生活状况,并与老秀才聊了聊石达开当年兵败大渡河的细节。
走之前,毛泽东向老秀才请教:“老人家,您看我们红军应该怎么应对这十面埋伏?”
“兵贵神速,走为上策”,老秀才斩钉截铁地答道。
可是,怎么走?往哪里走?
大路有追兵,不可行。
难道要像石达开当年那样,放弃大路,专走冕宁小路吗?
冕宁小路偏僻荒凉,山势陡峭,甚至,多处路段呈“之”字型,即便是浩浩荡荡的队伍,走进去也只能听到武器的撞击声、左右行人的交谈声,但是,近在咫尺,却看不到人。
虽然小路不易遇到敌人的埋伏,但是,也有自身致命的缺陷,按照毛泽东的总结就是“在这种狭窄的峡谷地带没办法实施机动”。
当年,石达开被困在山谷,结果,就兵败如山倒了。
毛泽东听到老秀才提议“走为上策”,两眼立刻变得炯炯有神,他对老秀才的分析感起了兴趣。
这时,老秀才给毛泽东指出了一个可以走的地方:“从这里顺着大渡河往上走,大约里处有一座桥,名唤泸定桥,是康熙皇上亲批建造的,红军从那里渡河尚有一线生机。”
可是,泸定桥距离安顺场太远了,所行之路又是山路,倘若去泸定桥,先不说泸定桥有没有守军,单说这里的山路,对工农红军来说,就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得到答案的毛泽东,面对眼前的白发老秀才,心中泛起了赞美之情。
事实证明,正是老秀才的提议,工农红军才找到了破敌之策。
“飞夺泸定桥,22名勇士立下了不朽战功”
毛泽东从老秀才家回来后,立即主持召开了一个小型军事会议,在会上,他指出,只有夺取泸定桥,红军大部队才能迅速渡过大渡河,从而避免石达开的命运,并转到川西会合四方面军。
这是一个战略性措施,关系着工农红军的生死存亡。遂决定“以急行军抢占大渡河上游另一个渡河点----泸定桥”。
随即,朱德总司令向各团发布了电令:“为顺利控制泸定桥渡河点,在安顺场兵分两路,红一师和干部团为右纵队,由军委参谋长刘伯承和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指挥,循大渡河东岸前进;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率红一军团军团部、红二师和红五军团为左纵队,循大渡河西岸前进。均向泸定桥急进,协同袭取该桥,并由王开湘、杨成武率领的红二师四团为前锋攻击前进。军委纵队及第三、五、九军团在红一军团部及红二师路线后跟进。”
目标已经确定,关键在于行动。
打下泸定桥,是形势所迫,也是志在必得的关键一战,除了战士们的高昂斗志以外,剩下的就要交给时间了。
朱德要求左、右纵队均要在两天半之内赶到泸定桥。
年5月28日,红四团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接到命令:“黄开湘、杨成武:军委来电,限左路军于明天夺取泸定桥,你们要用最高的行军速度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你们在此战斗中,突破过去夺道州和五团夺鸭溪一天跑里的记录”。
团长王开湘和政委杨成武连忙打开地图,发现他们离泸定桥竟然还有里。
军令如山,明天夺取泸定桥,也就意味着红四团要在一天一夜的时间里行军里,而此前的行军记录是一天里,这考验着红军的执行力和忍耐力。
而此时,蒋介石也没有闲着,他调遣国民党两个旅的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试图给夺桥的工农红军当头一棒。
显而易见,这是与时间赛跑,也是与敌人争分夺秒。
任务艰巨,容不得半点儿拖延。
得到命令的红四团不顾伤病、饥饿、疲劳,赶快向泸定桥狂奔而去。
一路上,他们翻山越岭,穿梭于重重迷雾之中,沿路击溃了一股又一股的敌人,夺来了一个又一个关口。
到了晚上7点,他们距离泸定桥还有里,任务艰巨而道远。
可是,屋漏偏逢连阴雨,行船又遇顶头风。
天黑之后,忽然电闪雷鸣,大雨如注,淋透了正在急行军的战士们。
即便这样,决心已定的战士们顾不上吃饭,忘记了疲劳,在黑夜里,冒着瓢泼大雨,踩着泥泞的小道继续前行。
因为在他们心目中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飞夺泸定桥。
就这样,红四团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本想在这里大干一场,可是,接下来,眼前的一幕,让众人惊呆了。
只见泸定桥由13根碗口粗的铁链子横拉两岸,悬于河面约15米,桥身净跨长约米,宽约3米,桥板大部分都被敌人提前拆走了,只剩下铁链在河面上摇摇晃晃,令人生畏。
再向桥下望去,只见汹涌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直泻而来,一次又一次地撞击在两侧的岩石上,溅起一朵又一朵足有一丈多高的浪花,顿时,风声、水声混杂在一起,震耳欲聋。
而对岸,蒋军早已做好了迎战的准备,他们利用城墙、山坡、桥头上的亭子修筑好了工事,试图凭借天险来阻止工农红军。
王开湘和杨成武观察敌情后,迅速召开全团干部会议,研究部署战斗方案,决定用两个营组成严密的火力网掩护,防止两侧增援之敌,其余分为三个梯队,从正面突出。
同时,他们选出22名思想坚定、身体力强的勇士组成夺桥突击队,由二连连长廖大珠担任突击队长,带领勇士们舍身夺桥。
一声号令,总攻开始。
王开湘和杨成武站在桥头亲临现场,全团数十名司号员一齐吹起了冲锋号,顿时,机枪、手枪、长枪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波涛声、风声混在一起,震动山谷。
廖大珠带领22名突击队员拿着短枪、背着大马刀、腰挂10余颗手榴弹,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攀附着摇摇晃晃的大铁链向对岸冲去。
跟在突击队员后面的是三连连长王友才率领的第一梯队,他们背着枪支,手拿木板,一手抓着铁索,一手铺着桥板,边铺边向前进。
就在突击队员好不容易冲到对岸时,丧心病狂的敌人竟在桥头放起火来,试图用熊熊烈火挡住红军的血肉之躯。
冲在前面的突击队员们看到烧起的熊熊烈火,竟然没有一丝胆怯,他们在廖大珠的带领下,一个又一个地冲入了火海。
紧接着,三连的战士边铺桥板,边向桥头冲去,迅速协助突击队员登岸作战。
就这样,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红四团夺取了泸定桥,打通了渡河的唯一一条途径,也为红军打开了一条生路。
深夜12点,刘伯承、聂荣臻两位领导,在王开湘、杨成武的陪同下,来到了泸定桥。
他们从桥东走向桥西,不停地停下脚步,或瞭望周围的山川,或俯视桥下的流水,又或是仔细地观察着一道道铁索、一块块桥板。
此时,刘伯承站住了,他狠狠地在桥板上跺了三脚,感慨万千地说道:“泸定桥,泸定桥,我们为你花了多少精力,费了多少心血!现在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
第二天上午,毛泽东、朱德等率领大部队来到了泸定桥,看到此情此景,他感慨良久:“我们的红军真是无坚不摧,所向披靡,有这样的红军战士,我们还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
“安顺急抢渡,大渡勇夺桥。两军夹江上,泸定见分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红军战士,在毛泽东、朱德等人的领导下,在全体将士奋不顾身的冲锋下,在老秀才的提议下,走通了72年前石达开没有走通的路,他们用速度、勇敢、智慧打破了蒋介石要让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妄想。
在这里,借用聂荣臻元帅的一句话:“当时棋势虽险,我们终于取得成功。确实来之不易,但也决非偶然。我们和国民党的斗争,常常是棋高一着,出敌意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