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越夹金山红军不怕难潇湘晨报
图为红军长征时经过的雪山——夹金山(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夹金山位于川西,横亘在四川宝兴县和懋功(今小金)县之间,是中央红军长征中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
年6月,强渡大渡河不久,红军即向懋功地区挺进。为甩开追在身后的敌人,迅速实现与红四方面军的会合,中央红军决定,选择敌人较少的雪山草地一线,达到快速行军的目的。
6月11日,红一方面军一军团2师4团作为先锋团,在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的率领下,来到夹金山脚下的硗碛藏乡,准备翻越这座主峰海拔多米的大雪山。
夹金山又名“甲金山”,藏语称为“甲几”,意为很高很陡的意思。地势陡险,山峰连绵,山巅终年积雪;空气稀薄,天气变化无常。当地民谣称:“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人更不可攀。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
在硗碛乡泽根村,参加再走长征路的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见到了当年红军翻越夹金山时的向导马登洪的儿子马文礼。今年70岁的马文礼说:“父亲当时20多岁,听说红军是穷人的军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就和另一位会藏语的汉人杨茂才,为红军当向导。”
“翻越夹金山,有三点非常重要。”马文礼回忆,父亲曾告诉过他,翻雪山最好是上午9点之后登山,下午3点之前下山,错过这个时间,衣服和鞋子容易结冰;因为夹金山海拔高、空气稀薄,爬山时不能大声说话和笑,更不能坐下休息;带上烈酒、辣椒汤和一根木棍,“烈酒可以抵御寒气;木棍可以探路,还能为后面的人留下记号”。
这是7月27日在四川省宝兴县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拍摄的红军当年翻越雪山时穿的草鞋新华社发王曦摄
年6月12日拂晓,先遣队开始沿着崎岖狭窄的泥路翻越雪山,一路经过凉水井、扎角坝、菩生岗、烧鸡窝、一直箭、五倒拐……向夹金山顶爬去。
6月的夹金山仍有很厚的积雪,中央红军大多是南方人,从未见过如此高的雪山,更未经历过如此寒冷的天气,一些山沟被常年的积雪填平了。马文礼说,走在上面,不知哪里是实地,哪里是山沟,十分危险。战士们只能踏着前面战士走过的脚印,一步一步地小心前进。“稍不小心,就有可能掉进雪坑或滚下山崖。”
位于宝兴县城的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也记录着当年红军翻越夹金山时的情形:穿过原始森林和灌木丛,眼前是白雪茫茫的高山草甸,有的地方根本看不到路,前面的战士们手执木棍,在雪中探路,他们用刺刀、铁铲在雪上挖踏脚孔,后面的战士沿着前面闯出来的蜿蜒小路往上爬。
“越往上走,积雪越厚,气压越低,呼吸越困难。由于饥寒劳累,加上严重缺氧,很多战士感到胸闷、头疼、腿软……这时候,谁要是停下来,就会永远起不来。”小金县达维镇夹金村原支部书记李连云说,“下山时不像上山时那么吃力,但下山的危险性增加了。”这时必须更加小心,因为山高路滑,下山时很可能以极快的速度摔下去。
当天下午,克服重重困难翻越夹金山的红军先遣队,来到与达维古镇遥相对应的半山坡上,与正执行任务的红四方面军策应部队突然相遇,两军在此意外会合。
在达维老街东侧米处的河岸上,至今仍在的被后人称为“会师桥”的小木桥,成为当年中国工农红军一、四方面军两大主力部队胜利会师的历史见证。
这是7月28日在四川省宝兴县拍摄的红军翻越夹金山纪念碑新华社记者吴壮摄
先遣队胜利翻越夹金山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的消息传到硗碛,大大鼓舞了中央红军指战员的士气。
6月13日,中央主力红军翻越夹金山前,在夹金山下的的扎角坝,召开翻山动员大会。随后,红军战士包括伤病员、女战士在内,在藏民的帮助下,用柏树皮、干竹子扎起了一把把“火照”,砍来竹竿、树条做成一根根路杖,把干海椒分给每个战士,作为翻雪山时的御寒品。战士们扔掉一些不必要的物品,束紧腰带,向长征以来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挺进。
6月17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带领的党中央、军委和直属部队翻越夹金山,进抵达维。
从6月12日到18日,历时七天七夜,中央红军主力全部翻过夹金山,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胜利会师。军委总政治部在达维古镇后山上的喇嘛寺前,举行胜利会师庆祝大会。
“长征在这里翻开了新的一页。”宝兴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朱樊刚说,两大主力的胜利会师,为红军挥师北上奠定了基础。(作者作者:董碧水朱洪园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来源:中国青年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1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