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走长征路丨飞夺泸定桥22位年轻人的青春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邓嗣华张明海王云毛竹菊)84年前,红军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的22名战士平均年龄是多少?不过20岁。
而长征,本来就是一群年轻人的故事。长征途中红军师以上干部的年龄,绝大部分都在二三十岁,红军将领的平均年龄25岁左右,战士平均年龄不足20岁。
长征,是一代人的青春,是一群年轻人的故事。
7月28日,“记者再走长征路”采访组A组行进至甘孜州泸定县,踏访84年前的那个初夏,在这里发生的22勇士飞夺泸定桥的故事。那时,这里发起的是一场青春冲锋号:从长米、宽2.8米、距离大渡河面14.5米的13根光溜溜的铁链上冲过去。
这是一群年轻人的冲锋
如今的泸定桥,13根铁链仍在大渡河峡谷间的山风中泛着青色的寒光,呜咽而去的大渡河仍奔腾不羁地冲击着两岸的山谷,记者所见,22位年轻勇士飞夺泸定桥的身影永远铭刻在大渡河畔。
年5月25日,红军强渡大渡河成功后,用3只翘首木船7天向对岸转运了人左右,全部3万多红军渡完需要至少30天。
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馆长周万任介绍,而此时尾追红军的国民党中央军薛岳部五十三师已到西昌北部,同时杨森的二十军和“川康边防军”的追击部队离红军也只有几天路程。
如何突出重围?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军委做出了迅速夺取泸定桥的决定。“现在大渡河上仅泸定县境内就有29座桥梁,而在解放前,包括甘孜、雅安等在内的大渡河上只有一座泸定桥,中央红军要突围北上,泸定桥之战不可避免。”泸定县文管所工作人员夏芸说。
夏芸还告诉记者,因为泸定桥当时在大渡河上的唯一性,是四川和康藏地区来往的咽喉通道,这也造成了国民党不可能炸桥的事实。
年5月29日凌晨,红四团以一昼夜奔赴里的世界军事史上行军记录的奇迹到达泸定桥西桥头时候,百余米的桥板,已被对岸的敌人拆去了约八十余米,并以机枪炮兵于东桥头组成密集火力。
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讲解员杨菲菲告诉记者:“22名勇士身挂短枪,背插马刀,腰缠十来颗手榴弹,在泸定桥铁索的最前端匍匐前进。拉着铁索,蹬着铁环,一步一步地往泸定桥的东桥头冲去,仅用两个小时,便夺下了泸定桥。”
杨菲菲介绍,聂荣臻元帅在为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撰写碑文时,就用“奇绝惊险”这样4个字发出由衷的赞叹。
在位于泸定县城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广场前矗立着22个石柱,他们分别代表着84年前飞夺泸定桥的22位勇士。
这22名年轻人的平均年龄,不过20岁。年5月29日下午3时许,当嘹亮的冲锋号猛然吹响,回荡在大渡河两岸的山谷间,22名年轻人坚定地踏上泸定桥西桥头时,摆在前面的路,却是枪林弹雨中横跨在大渡河面上的十三根铁链。
勇士李友林当时才21岁,已经是一位有5年作战经历的“老红军”了,并且是熟练使用双枪射击的神枪手。
站在泸定桥边,李友林儿子李理给我们讲述起父亲的青春故事:“当时我父亲说,我听到冲锋号热血沸腾,一定要冲过去。仗着红军的气势和后方部队不断用火力压制敌人,努力克服心里对咆哮大渡河水的恐惧冲过去。”
勇士刘金山的儿子刘东升回忆说,当时父亲已经27岁,是22名勇士突击队指导员,“当时我父亲擅用大刀,过桥之后,那肯定得会短兵相接啊。小时候,我就经常看到父亲身上因为战斗所留下的伤疤。”
“现在的年轻人,再也不用经历这样的生与死。我们更因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杨菲菲说。
这是一代人的青春故事
在飞夺泸定桥战斗中,22名战士只有18人冲过了泸定桥,其中4名战士不幸牺牲,永远长眠在了泸定桥边的大渡河畔。
杨菲菲介绍,在22名勇士中,目前只有廖大珠、王海云、李友林、刘金山、刘梓华5人可以确认身份,其他17名至今还未完全得到确认。
知生命之可贵,亦懂得冲锋之必要。
“他们用青春和热血,两个小时内创造了飞夺泸定桥的史诗,是长征时期的重要里程碑,为红军北上抗日打开通道,粉碎国民党想利用大渡河天险歼灭红军的企图。”泸定县退休老师董祖信,热爱研究红军历史,他感叹:“这就是共产党人的信仰,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初心。”
当年,飞夺泸定桥的22勇士的选人标准必须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起码也要是入党入团积极分子。李理就这样告诉记者:“当时我父亲李友林是红一军团2师4团1营2连党支部书记,并且还在乌江战役中立过功。”
84年过去,大渡河的铁索仍在,共产党人的初心仍在。这群当年勇夺泸定桥的年轻人,历史没有忘记他们。
已经做了14年讲解员的杨菲菲告诉记者:“勇士们并非无名,每年我们纪念馆都要接待几十万人次,泸定桥也会迎来多万次游客。我要把22名勇士的故事继续讲给大家听,讲给现在的年轻人听。”
泸定县成武小学五年级学生扎西彭措从小就听父母和老师讲述22名勇士的故事,他现在也是一位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的讲解员。“纪念馆给我发证了的,我和同学经常周末来这里义务做讲解员,向远来参观的人群讲述飞夺泸定桥22名叔叔的故事。”
7月28日,以飞夺泸定桥的22名勇士为题材,川报全媒体集群原创推出《请记住这个年轻人,他叫“云贵川”》,引起广大网友的热评,其中一位名叫“面向未来”的网友这样写道:“云贵川是哪个年代一群人的缩影,记住他的故事,其实也是记住红军长征途中许多年轻人的故事。”
《请记住这个年轻人,他叫“云贵川”》篇末的童声朗诵《长征七律》,是记者前期采访时,碰巧遇到正在参观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的成武小学的同学,同学们看到我们正在录制,主动要求参与朗读。其中的最后两句朗诵,是对22名勇士最大的慰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1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