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力量赋能泸定地震救援

新华社成都9月10日电“快看!这里还有人!”7日早上9时5分,在地震前线指挥部,通过无人机发回的实时画面,搜救人员在泸定县湾东区域内发现了2名幸存者。

无人机组迅速通过喊话器与幸存者取得联系,让他们在安全区域设置醒目标志,保存体力等待,同时将现场相关信息同步报指挥部推送空中救援组。很快,2名幸存者成功获救。

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区地处山区,地形复杂,山势险要,多处道路中断,增加了救援难度。

9月6日,救援人员抬着一名从泸定县得妥镇湾东村疏散出来的受伤村民,准备通过直升机将其运出。新华社记者沈伯韩摄

无人机、遥感卫星、直升机、5G急救车等组成的一支强大的“科技救援铁军”,突破人力极限,在地震救援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地震灾区上空,双尾蝎无人机轮次出动,在震中区域执行灾情广域巡查和实施公众通信覆盖任务。“翼龙”-2H应急救灾型无人机也在震后第一时间飞往灾区,建立专网通信,协助应急管理部构建应急指挥通信网络,保障应急救援工作。

地震发生后,得妥镇湾东村左岸山体因地震垮塌,大渡河一级支流湾东河出现断流,形成堰塞湖,情况危急。在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应急管理部再次调派一架“翼龙”-2H无人机,从贵州安顺基地直奔震区,对震区堰塞湖、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进行高清“侦察”。

与此同时,天上多颗遥感卫星对震区次生灾害隐患点进行“扫描”。无人机和遥感卫星的综合“扫描”为救援指挥提供了有力的研判分析依据,最终判断湾东河堰塞湖风险总体可控。目前,当地群众已安全转移。

“发生地震后,遥感卫星能对现场的指挥救援起到极大的帮助。”成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相关部门可以基于震前遥感影像,比对最新的震后影像,做出快速解译,进行居民点位及人口分布制图,为搜救队伍提供救援依据。

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在震后第一时间启动了民商卫星应急机制,紧急协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及多家商业公司,调度多颗卫星对地震灾区紧急成像。

9月6日,救援人员抬着一名从泸定县得妥镇湾东村疏散出来的受伤村民,准备通过直升机将其运出。新华社记者沈伯韩摄

面对崇山峻岭、深山密林,直升机在救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7日清晨,记者乘坐南方航空护林总站的一架米-直升机从石棉县城进入草科乡,机舱内装满了方便面和救灾帐篷。由于道路中断,目前草科乡的救援物资几乎全部靠直升机运送。

执飞机长许波有着30多年的飞行经验。他告诉记者,6日,该架飞机从草科乡成功转运出了8名伤势较重的伤员。随后,伤员被送上5G急救车。在5G急救车中有远程超声等医疗设施,并医院医院的多方会诊,随车医生可在转运途中对病人进行抢救。

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中移急救”团队开展地空一体转运,利用“直升机+5G急救车”,将磨西、王岗坪、草科三地灾情严重的山区伤员医院。

这几日,石棉县中学的操场变成了直升机停机坪,可同时容纳两架直升机起降。直升机去时运载着医护、救援人员和物资等,返回时转运来伤员。“这三天,整个石棉县城的上空都是直升机的轰鸣声,没有停过。”“中移急救”团队工作人员温婷婷说。

“通信技术与医疗急救相融合,在这次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温婷婷说,远程专家指导能弥补当地医生对危重症治疗的经验不足,也能缓解前方医生在余震不断中医治病患时的紧张情绪,使救治更加高效、准确。(记者袁秋岳、董小红、吴光于、康锦谦、李力可、张海磊、胡喆、谢佼、李倩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553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