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桥万余铁环40吨重,在生产力不发达的
沪定桥就是我们熟知的“大渡桥”,根据史料记载,这座桥最早修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名字还是康熙帝亲自取的,按理说一国之君每天政务繁忙,哪有闲工夫给一座桥命名。
事实上几百年前建造这座桥的时候,那可是费了大功夫的,以至于康熙帝都十分重视,故而修建好后亲自命名。
泸定桥进入国人的视线,大都是因为红军长征那段历史,我们的革命先辈以超出常人的毅力和勇气,夺下了这座只剩下铁索的大桥,完成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一项壮举。
图片:红军夺下只剩铁索的大桥剧照
那么多年前,康熙皇帝是因为什么决定修建泸定桥的呢?13根大铁链一共几十吨重,在没有现代化机械的时代是如何成功建造的呢?
图片:清朝时期修建泸定桥资料截图
一、皇帝的“希望”
1、康熙平乱
清康熙三十九年,即公元年,川藏接壤处的康定地区,官员昌侧集烈举兵反叛,他联合藏区的和硕蒙古部,想要割据一方。
消息传入京城后,康熙帝派兵平乱,从次年伊始这场战争持续了半年之久,最终成功将叛乱平定,史称“西炉之战”。战后为了防止土司兼并以及藏区蒙古部侵扰,康熙帝决定设立安抚司,以便稳定当地的局势。
清军撤离后,行政衙门入驻,慢慢的,康定地区又恢复了昔日的繁荣,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藏、汉、蒙等多民族长期混居,极具地域特色。
图片:清军平乱剧照
在各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自然是贸易,藏族老百姓需要的生活物资,一般都需要到川地购买,而汉民也需要藏区的农牧产品,康熙帝始终对和硕蒙古的固始汗不太放心,常常让军队到此巡逻。
不久之后,一个问题就暴露了出来:不管是朝廷的委派、调运,还是民间百姓的贸易,都受到交通不便的影响,以藏区到川地的距离来看,放平时,修座桥就全部解决了,可恰恰在这个特殊的地理单元里,最基本的这一点都做不到。
图片:军队巡逻剧照
2、造桥势在必行
那么问题出在了哪里呢?就是那条当地人的“母亲河”——大渡河,大渡河也叫大渡水,是岷江最大的支流,发源于青海省的阿尼玛卿山,流经金川、丹巴等地区后进入打箭炉厅,民间称之为沫水。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百姓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靠着勤劳和过人的毅力日子过得还算不错,要说这里的风景那是没的说,但有一点很麻烦,就是没办法顺利地往返于大河两岸。
大渡河河面很宽,水流湍急,一般的小船都不敢轻易渡河,生怕一个不小心就被打翻了,唯一的办法就是等风和日丽的日子,人们结队并排乘船渡河,有的时候还要彼此连接蔓藤。
图片:并排乘船渡河剧照
康熙帝平定了叛乱之后,考虑到防御工作和下一步对藏区用兵,建造一座跨河大桥就被提上了议题,地方官员经过考察、设计、研究,最终层层上报给了康熙帝。在经过朝廷上下一起讨论后,很快就给出了答复,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造桥势在必行。
既然皇帝批准了,那就开干吧,于是康熙四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年,泸定桥开始施工了,可没多久问题就出现了,而且暴露出的问题很严峻,如不解决,大桥根本无法完工。
图片:上报给康熙帝资料截图
二、造桥时的技术难题
1、前期的准备
古代受限于科学技术,在建造桥梁的时候一般都会根据两岸的地形地貌,来选择修建桥梁的种类,或是坚固耐用的梁桥,或是别致典雅的拱桥,又或者是简单的浮桥、索桥等等,但是想要在大渡河上建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当时负责督办的四川巡抚贝和诺广集人才,经过几个月的商讨,最终拿定主意要建造铁索桥,这种桥比梁桥、拱桥更加坚固耐用,适合水面较宽、地势险要的地方,可行性最高,有了方案,下一步就是考虑如何建造,三个问题就急需要解决。
图片:水面较宽、地势险要资料截图
第一,所谓铁索桥,就必须要生产出大量的铁环,经过工匠们的计算,如果想要彻底满足百姓日用和今后军用,建造加固一共要用到万余铁环,组成13条铁锁链,每根上面大约有多个,另外,13根铁链中还要取出左右各两根作为扶手。可这么多的铁环,去哪里搞呢?
制造铁环就必须要用到生铁,可是当地没有铁矿,甚至整个打箭炉厅都不产铁,更没有这么多铁匠,上报朝廷商议后,最终把铁环的生产基地定在了距离打箭炉厅数百里外的荥经县,也就是现在的四川雅安。
在那里打造完之后,通过人工运输到打箭炉厅,为了防止铁匠以次充好,每一个铁环上都要有打造铁匠的名字,如果出了问题,全部要问罪。
图片:铁锁链被架在河两边资料截图
2、巨大工程开始
有了铁环,接着就是如何运到对岸和固定在指定的位置,对于前一个问题,人们利用“索渡原理”,先在河两岸系上粗大的毛竹,然后在竹索上穿插上十几根较短的竹筒,再把铁链系挂在竹筒上,这样拉动对面的绳索,铁链自然就过去了,看到这里,不得不由衷的佩服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
第二个固定的问题,其难度可不比前两个问题容易,要知道为了确保铁索桥的坚固性,每一个铁环都是用料十足的,十三根铁链如果固定不好的话,一旦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意外,那么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思来想去,工匠们还是打算在河两岸分别修建一个巨大的桥头,左岸高14米,右岸高5米,深挖之后在井底横向铺设卧龙桩,上面压上纵向的地龙桩,这些固定装置全部都是生铁铸造而成,据说用料达4万多斤,共计20吨左右。
图片:铁环用料十足资料截图
铁链固定好之后,工匠们又在底部九条铁链上铺设木板作为桥面,两侧副手用小铁环作为串联,防止抖动,就这样,名动中外的泸定桥就建造完成了。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图文由大咖说史工作室团队制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