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京事变后的石达开,为何最终兵败大渡河
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因不满天王洪秀全猜忌,出走天京,一路布告天下,各路将领同情翼王,纷纷响应,共聚十余万兵马,先后转战江西,福建,湖南,广西等地,最后全军覆没于大渡河畔。
石达开一向骁勇,长于谋略,善于用兵,即使清军将领也对他评价很高,左宗棠曾评价石达开“狡悍著闻,素得群贼之心,其才智出诸贼之上”。太平天国前期,石达开经营江西,久负盛名,深得当地人民信赖。石达开出走时,率领的是太平军的精锐部队,又没有了洪秀全的掣肘,以其谋略才智声望,本应有很大的作为,然而,石达开却将部队带上覆亡之路,最终兵败身死,令人扼腕。
石达开脱离太平天国后,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还是打着天国大旗,只是不受洪秀全的领导。天京事变后,拜上帝会得理论已经破产,民间普遍持怀疑态度,民谣称:天父杀天兄,终归一场空,长毛非正主,依旧让咸丰。信仰缺失是个很大的问题,太平天国面临着这个问题,石达开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然而,两者都没有在这个重大问题上下功夫。所以天国后期,投降将领多如牛毛,而石达开沿途所招大量新兵,缺乏思想教育与训练,素质较差,战斗力不强,只能打打顺风仗,不耐苦战,士兵不知为何而战,只知得过且过,一遇清军诱降,就动摇叛变。对比后来的工农红军,可谓云泥之别。一个正确的政治纲领能唤起部队的信仰,有了信仰就有了灵魂,一支没有灵魂的军队,无异于一群草寇,一群乌合之众,岂能打大仗,打恶仗,打胜仗。石达开既然欲脱离天国,又有那么多人追随,完全可以自立门户,另起一套;或者重新解释拜上帝教,以适应新的形势。石达开虑不及此,只能说明石达开是个优秀的将才,却不是一个合格的领袖,一个优秀的政治家。
石达开脱离太平天国后,究竟要往何处去,一直众说纷纭。从他最后的行动看,他中意的地方是四川,石达开后来自己亦说早有图川之志。当时天下动荡,北方是满清统治中心,还有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阻挠,而且刚刚击败北伐军,士气正盛,立足北方不太现实。石达开全军十余万之众,每天人吃马嚼,光粮食就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若想充足供应十余万将士粮草,首选富裕未经战火之地。但是,当时清朝富庶之地都在江浙沿海,一旦石达开向此进军,清军为保住江南赋税,必全力反扑,同时,还要考虑外国雇佣军干涉的问题。后期,石达开曾经进军浙江,但在清军和地方团练的联合阻击下,无法立足,连浙东大门都没有打开,就被赶了出去。相比之下,地处内陆,物产富饶的四川盆地,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是,四川四面皆山,地形复杂,入川难,出川亦难。若想日后进取中原,当在川省外保留一桥头堡,以为基地。其时,从安庆入川,可西上湖北,占领襄阳。随后有两条路可选:一条经宜昌取施南,沿顺庆,潼川一线攻成都。另一条由襄阳取汉口,过嘉陵江,经绵竹攻成都。无论哪一条,襄阳作为自古兵家必争之地,作为桥头堡再合适不过了。而石达开出走后,在安庆逗留四五个月,毫无动作,既失去进军的最佳路线,又错过清军在四川守备空虚的有利时机。当时清军主力集中在东线,四川兵力极为空虚,直到年石达开攻湖南宝庆,有进川的意图时,清军才加强了四川的防御。石达开采取的是先东进后西取战略,试图避实击虚,保存实力,迂回入川。但清军和地方团练节节设防,层层堵截,石达开面临的敌军越来越多,越来越强,想不损一兵一卒入川,根本已经不可能了,只能在行军中不断损耗兵力。
石达开自出走后,一直采取流动作战的方式。就全局而言,没有一个稳固的根据地,盲目流动作战,军队长期得不到修整,只能越打越弱。没有一个稳固的根据地,粮食问题也无法解决。石达开一直未能制定出既解决粮食来源又合理的进攻路线,使部队时常处于饥饿状态,没有稳定的粮食来源,只能靠沿途攻城后征集。而要随时能征集到粮食,就要求太平军所经州县都是粮食富庶地区,而太平军长期屯扎的地区,连年战乱,颗粒无收,粮食问题对石达开的军事行动有着很大的影响。
作为太平军的著名将领,石达开无愧于他的信仰,这很值得我们的尊重,最后还是用美国传教士麦高文通讯中的一段话来结尾吧:这位青年领袖,作为目前太平军的中坚人物,各种报道都把他描述成为英雄侠义的----勇敢无畏,正直耿介,无可非议,可以说是太平军中的培雅得(法国著名将领和民族英雄)。他性情温厚,赢得万众的爱戴,即使那位颇不友好的[金陵庶谈]作者也承认这一点。该作者为了抵消上述赞扬造成的美好印象,故意贬低他的胆略。正如其他清朝官方人士以及向我们口述历险经过的外国水手声称的,翼王在太平军中的威望,驳斥了这种蓄意贬低的说法,不容置疑,他那意味深长的“翼王”的头衔,正表示他在军事上的雄才大略和他的性格。他是一个有教养的人,一个敢作敢当的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1778.html